close


(記者黃秀麗綜合報導)自粉筆由隨性的線條在鏡面般的畫面上流動,凝聚為莫可名狀的圖像,在靜謐的氛圍中透露著張力的拉拒、衝突的調解與有機動態的平?,新銳藝術家黃羿欽以洋蔥剖面纖維為元素,結合藝術治療的創作手法,透過反覆的身體勞動和顏料堆疊,在繁複的動態感中來尋求心靈上的平靜,藉此創作出有如情感掃瞄的心緒律動圖,希望觀者也能透過他筆下的微觀世界,感受到情緒的脈動。

黃羿欽,1987年生,宜蘭人,曾多次入選宜蘭美展,近年則多次參與台北國際當代藝博會、高雄漾藝博會、港都藝博會等,廣受藏家歡迎,在藝富網artrich.tw線上藝廊展售更賣得火熱。他從小就喜歡繪畫,從東光國中美術班、宜蘭高中美術班,一路到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大學及碩士班畢業,雖是美術科班出身,但在藝術學習的路上,到以藝術家為業,不斷飽受質疑眼光,直到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(股票代號8479)以正職員工的方式,將他聘為原創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後,才化解了外界對他立志成為專職藝術家的疑慮。

黃羿欽因以洋蔥為創作題材,在展覽時被觀眾稱作“洋蔥先生”,但事實上,他從小並不愛吃洋蔥,洋蔥成為他的創作元素,是一段不斷在創作路程上探索的結果。

黃羿欽的創作是將具象事物解構為抽象形式,在創作之初,是以蔬果的剖面為題材,然而他發現在這些圖像裡,只是形式美感的排列組合,卻找不到可表達的意涵,這些符號對自己來說也沒有特別的意義。

2010年,黃羿欽至台東鐵道藝術村駐村創作時,受靜電抽油煙機洋蔥層層疊疊的纖維剖面造型吸引,開始鑽研洋蔥的美感形式;2011年,黃羿欽閱讀到文學家鈞特?葛拉斯(Gunter Grass,1927-2015)的回憶錄《剝洋蔥》, 觸動了黃羿欽的心靈深處,使他找到了創作的主題與意義,於是開始利用洋蔥層層包裹的結構概念,如剝洋蔥般探索自己的回憶與情緒狀態,融入藝術治療的手法,進行畫面的組成,終於建立起自己的風格。

2014年,黃羿欽在研究所壓力下,加上當時作息並不規律,罹患“肝膿氱”,復癒後,他發現自己創作鑽研的洋蔥,是很好的護肝食品,使得他開始在飲食上接受洋蔥,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,加上洋蔥是黃羿欽創作的精神食糧,在生命中可說與洋蔥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心理學家榮格(Carl 有限公司設立Gustav Jung,1875-1961)認為,藝術即治療(Art asTherapy),對個性很拘謹壓抑的黃羿欽來說,藝術創作可讓他感到情緒的釋放,在課堂上接觸到藝術治療後,開始鑽研藝術治療的相關知識,並將藝術治療的手法融入創作的方式上。

黃羿欽運用藝術治療的拼貼媒材、層疊繪畫、反覆動作、楔形物、解離等手法或語彙創作,作畫過程有如進行一場自我療育的儀式,讓自己心情沈澱,壓力獲得釋放。首先,他會於畫布上黏貼上一層層的膠帶或透明圓形標籤,再透過半自動技法繪畫,讓線條自然隨意的流動,以表達情感、時間的累積、身體的疲憊等,再逐層撕下、反覆繪畫,最後勾勒出輪廓的樣貌,區分出圖像與背景的關係,形成莫可名狀的圖像,這是他探索記憶與當下情感的對話痕跡,最後塗上一層層亮光凡尼斯,呈現如鏡般的表面,使自我可映照於畫布上,像對鏡自省,同時也是對完結的儀式進行封存。

“標籤”是黃羿欽創作的元素,也是激發他創作的動力。權力者總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與認知的社會框架為相異者貼上標籤,例如藝術家往往是生活困頓、餐風宿露、與社會脫序的特立獨行者,然而黃羿欽將這些附加在藝術家身上的標籤,轉化為創作的動力,變成他隱藏在顏料底下的透明圓形標籤紙,成為了畫布上漂浮飛舞的華麗氣泡,也是對這些附加在他身上的社會標籤給予正面的迎擊。

隨著創作階段的發展,黃羿欽作品上的圖像也不斷變化,從纖維狀的抽象紋理,到無法言說的形體,逐漸化作某種生態中的莫名花樣,近作則凝聚為可被辨識的生物或符號。

對黃羿欽來說,創作出無法與現實世界對應的形體,正是一種反標籤化的抵抗,因為觀者無從指認,使物體的形象可以從現實的框架中解除束縛,觀者亦可從這些有機的形象裡獲得自由想像的空間。然而,標籤也可以是正面的力量,黃羿欽現在的創作,願意更貼近觀者的生活經驗,使之從親切可識的符號裡,感受到生命的光輝。(自立晚報2016/12/23)

藝富網線上藝廊─黃羿欽作品展售

台灣文創銀行─黃羿欽作品租賃

圖說:黃羿欽與臺灣藝術研究院院士許一男於辦公文具作品前合影C1A280AB7FB45AEB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cc468c8i4 的頭像
    gcc468c8i4

    十個人的口試

    gcc468c8i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